当前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详细内容

【转载】内河航运高质量发展之路怎么走?严新平院士支招了!

来源:本站 日期:2023-11-12 点击量:115
字体:[    ]   打印本页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已经建成世界上具有重要影响力的水运大国,到2021年底,我国内河航道的通航里程有12.8万公里。十年间,内河航运产生了许多新变化,曾经只在海边发展强劲的港口,正向内陆腹地快速延伸,内河航道变身一条条活力动脉,带动沿线通江达海,沿海的港口更成为一个个强劲的支点,服务中国内河航道辐射八方,联通世界,助力中国经济社会发展迈上更高台阶。

 

推动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是党中央、国务院作出的重大决策,是关系国家发展全局的重大战略部署。长江等内河航运是促进国内大循环的重要通道,在推动长江经济带等地方经济发展中具有重要的支撑作用和战略地位。在国家交通强国战略部署下,“十四五”时期将是我国长江等内河航运绿色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机遇期。

 

为此,本报特开辟促进内河航运高质量发展专栏,采访关心关注内河航运发展的全国政协委员、业内专家学者,以期进一步促进内河航运高质量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要构建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生物技术、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绿色环保等一批新的增长引擎。对于内河航运来说,如何实现高质量发展?

“未来,船员能端着咖啡‘驾驶’船舶,也能如航空机组、高铁乘务组一般实现换班作业,尽情享受新一代航运系统带来的舒适……”这样的画面,是中国工程院院士、武汉理工大学首席教授、水路交通工程技术专家严新平畅想的未来智能水运场景之一。在严新平的构想中,未来的内河航运要实现“船-岸-云协同、船-港-货联动”“岸基驾控为主、船端值守为辅”的船舶运营模式。这一构想,也被王先进、何建中、黄先耀三位全国政协委员带到了全国两会上,助力新一代航运系统一步步走向现实。


图片1.png

△2020年7月18日,严新平院士团队在韶关市调研广东北江内河港航航运体系。


新一代航运系统构想的提出基于三个因素

“据交通运输部公布的数据,2021年我国内河航运的货物运输量82.4亿吨,比美国密西西比河和欧洲莱茵河水系的总和都多了许多。”严新平认为,作为一个内河航运大国,结合交通强国的战略要求,我国如何能在内河航运技术方面加强创新,从而引领世界内河航运技术发展,显得十分重要。“航运是一种古老的运输方式,传统航运组织存在建设、管理、应用多头参与,产业链与应用链系统数据共享弱、交互联动少等问题。”在严新平看来,目前,我国内河航运虽然发展迅猛,但不平衡不充分不匹配问题依然突出,变革船员的作业模式,推进航运业的转型升级,加强内河航运系统建设,迫在眉睫。“近年来,随着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等高新技术的快速发展,带动了航运业、船舶工业的技术创新,以智能化为特征的数字航运不断发展,形成未来航运新业态。”严新平介绍,正是基于国家战略需要、行业变革需求和技术趋势研判这三个方面,他带领团队提出了“新一代航运系统”命题构想,希望未来的内河航运实现“船-岸-云协同、船-港-货联动”“岸基驾控为主、船端值守为辅”的船舶运营模式。

新一代航运系统创新体现在设计、建设、运营等全生命周期

目前,在业界被广泛关注的内河“新一代航运系统”构想,究竟是什么?有何作用?“这是一种从根本上解决内河航运高质量发展难题的‘打破瓷娃娃’式的变革。”严新平介绍,通过新一代航运系统的技术创新,内河航运科技实力将会从量的积累迈向质的飞跃、从点的突破迈向系统能力提升,实现内河航运“绿色、安全、智能、便捷”的高质量发展。严新平表示,他提出的“新一代航运系统”,是由绿色智能船舶、数字生态设施、可靠岸基支持、韧性运营服务等四部分组成,以信息物理系统为基础,构建航运的数字化创新技术体系,使船舶、港口、航道和客货等单元物理分散但信息互联共享,从而显著提升航运系统的绿色、安全、智能和便捷水平。“新一代航运系统的技术亮点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利用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新能源等高新技术实现内河航运系统的‘船-港-货,人-机-环’要素融会贯通、自洽共享;二是运输船舶组织运营模式由以船员在船端操控船舶为主,变革为‘岸基驾控为主、船端值守为辅’的船舶运行模式。”严新平介绍,“新一代航运系统”的创新体现在对航运系统的设计、建设、运营等全生命周期,目的是全面提升航运系统的信息服务和运行控制,避免重复建设、打破系统壁垒。


图片2.png

△2022年10月8日至10日,严新平院士团队围绕湖北汉江航运发展与新一代航运系统建设,对汉江干流十堰至武汉段汉江航运和基础设施建设进行为期3天的调研考察交流。

新一代航运系统的应用正有序推进

“‘新一代航运系统’的构想始于2019年。2021年全国两会上,王先进、何建中、黄先耀三位全国政协委员联名提交了《关于设立长江等内河‘新一代航运系统’创新工程的提案》;同年5月,我和团队的相关研究论文首次在《中国水运》等学术期刊上发表,引起了学术界、航运业和船舶工业等方面的强烈反响和积极呼应。”严新平说道。严新平介绍,目前,他带领团队以湖北省的长江、汉江,江西省的赣江,广东省的北江,广西的平陆运河以及规划中的浙赣粤运河等为场景开展了广泛的基础调研和应用方案论证,提出了分区域、分阶段、分场景的因地制宜的技术应用方案。“内河船舶及基础设施技术等级相对落后,航道数字化信息化仍需提升;运营船舶标准化程度低、内河航运企业呈现‘散乱零’的状态,集约化程度低;我国涉及航运的流域的经济发展程度有所差别,航道条件、岸基支持、港口港区建设等还不同步……”严新平坦言,虽然在实际调研、推进过程中,存在一些诸如此类的现实问题,但对于新一代航运系统的实现还是充满信心。“希望中央有关部门和地方政府联动,结合实际需求,选取重点航段,长期、稳定地投入,支持产学研用检的创新团队开展‘新一代航运系统’建设。”同时,严新平认为,内河航运的有效发展亟须整合相邻省、市、区的航运资源,协调水路交通与轨道、公路的联运组织,推进航运系统相关装备设计、生产、维护、运营产业链的配套升级。

新一代航运系统将助力内河航运高质量发展